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,初見于魏晉南北朝,到大唐風華,茶從解渴之物升華為哲學與藝術的容器,無論皇家貴族,還是文人墨客、黎民百姓,家家戶戶都飲茶;明清時期,一片葉的沉浮,更是引起世界版圖的斗轉星移。但如今,傳統茶文化卻面臨著一些困局。

當下社會的快節奏,正在沖擊著所有的傳統“慢文化”,茶文化是一個很顯著的“受害者”。雖然近年新式茶館開始興起,整體的體驗也做得相當不錯,但更大的市場與人群,依然是將茶作為飲品伴侶或是提神工具,甚至避而不談,距離茶文化的復興,遠遠不夠。

傳統的茶文化,似乎被禁錮在一個圈子里,只有特定地域的人才會喝茶,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喝茶,抑或,只有跟不上時代節奏的人才會喝茶。所以在辦公室里,如果有人在奶茶與咖啡之間,用茶壺泡起了茶,定會被視為異類——不管是在互聯網大廠,還是在傳統行業公司。

關于傳統茶文化如何走出固有的圈子,一直是整個行業在關注的問題,也是很多有遠見的人在思考、踐行的事情。

或許,近期的一次茶文化破圈行動,讓我們得到了一些啟發。

 

 

就在5月1日,有一部名為《偏向茶山行》的紀實節目剛剛完播。記錄片中,將景邁山的人文歷史生動地展示在了世人眼前,再次令這個全球唯一的世界茶文化遺產地,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焦點,同時也把普洱茶推到了輿論的前沿。

 

 

這檔紀實節目風格輕松,主創團隊賦予了它一些綜藝感——主持人與嘉賓們漫步在景邁山間,與生活在當地的人在行走間聊天。由景邁山的歷史民俗,聊到當地年輕人與故鄉的情感聯接;從茶山的自然美學談到歷代飲茶文化與器物之美;由現代科技對茶產業的推動,談及如何面對科技焦慮;從世界茶史關聯到當下復雜的社會局面。

 

 

《偏向茶山行》由淺入深,以小見大,復旦大學教授蔣昌建作為“訪茶邀請人”,邀請了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、瓷器專家廖寶秀、區塊鏈專家肖風和全球文明史教授施展同行,提出引人深思的觀點,將一幅關于景邁山的畫卷徐徐展開,由茶出發,發散到多元領域,又與當下時代情緒、社會局面息息相關,可以讓大家沒有壓力地進入,且看完收獲頗多。

 

 

在Tatler看來,隨著去年9月上榜《世界遺產名錄》,其實景邁山已經邁進了新紀元,一項項挑戰接踵而來,基礎建設、文旅規劃、環境保護、產業發展……在這其中,普洱茶作為本地的支柱產業,一定是肩負著領跑責任的。而《偏向茶山行》就相當于是一聲發令槍,一經開播就在騰訊視頻破9000熱度值,持續霸榜人文紀錄片TOP1。輕盈的風格+多元的視角,不僅吸引了茶文化愛好者的關注,不少人文藝術、經濟科技、產業研究領域的關注者也因跨界話題熱議其中。

但是,普洱茶的這次領跑,能跑出多遠呢?或者說,這次破圈,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呢?

 

帶著這些問題,Tatler的團隊來到了景邁山,實地走訪了這里大大小小的山頭,包括萬畝茶園和幾個古寨,接觸到了不少當地茶農和當地的項目,都與普洱茶息息相關,的確是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。

 

先民的智慧,讓普洱茶先行一步。

 

首先了解到的,是景邁山古茶林獨一無二的風土環境。在景邁山,茶樹栽種自古采用林下種植的方式,保留大多數原生喬木,在樹林下面開墾茶園,不單單讓茶樹得到了柔和的漫射光,也利用了自然的生態系統有效地防治蟲害。

 

 

同時,景邁山也是一個人茶共生的生態,大大小小的14個民族鄉土寨子被茶園包圍,人們多以采茶、制茶為生,敬茶為神,世世代代就與茶建立起了感情紐帶,形成了難得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統一。

 

就在其他農業產區還在通過反復實驗,鉆研最優的生產方式時,景邁山的“山共林,林生茶,茶繞村”早就完成了底蘊積累。并且,這些理念也與國際上提倡的“可持續”理念不謀而合,景邁山進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實至名歸,普洱茶也隨之被同時推廣出去,形成了最基礎的破圈。


科技創新,讓“專家”走開

 

以往的普洱茶交易,不管線下交易還是線上交易,不透明性都比較大,普洱茶未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,與交易信任的高成本有著重要關系。普洱茶體系復雜,堪比葡萄酒——從大產區到小村子,從山頭到茶林,各家的工藝又有差異,并且普洱茶的價值來自時間,隨著窖藏陳化,產生更優的口感、利于健康的物質,以及復利空間,窖藏環境亦影響著普洱茶的品質。然而,決策普洱茶價值的茶葉產地、年份這些重要信息,在以前是無法被證明、溯源的。

這種情況,讓人即便想踏進普洱茶的世界,也會猶豫再三,落得一個“水太深”的講法。

 

 

現在,景邁山有了一個可信賴交易+智能窖藏的新興產物:茶餅通過AI掃描茶紋錄入到區塊鏈,形成不可篡改的記錄,以用來溯源生產時間、產地和茶廠,甚至是窖藏環境信息;茶窖溫濕度可以智能預警,茶葉的入窖、出窖和窖內交易,全部由機器人在可以節能90%的黑燈倉庫里完成;窖主可以在手機APP上便捷管理自己的普洱茶,完成可信賴交易。

 

在當今時代,科技帶來的信任度更為重要,要遠遠大于“專家”帶來的信任度。而現在這套理念與技術所達成的效果,就是“去專家化”,這個重大的破圈,無疑讓更多人邁進了普洱茶的世界,特別是看重創新科技帶來便捷、透明、標準的年輕一代。

 

美學是打開時空的鑰匙

 

景邁山這個實現智能窖藏的地方,叫做“茶馬古窖”,同時也是《偏向茶山行》的出品方,與上海養云安縵酒店、在建中的景邁安縵酒店是同一個業主,由此可見茶馬古窖的美學基因。

茶馬古窖的空間設計,由安縵酒店的御用設計團隊MASASTUDIO操刀,他們是美國猶他州安縵奇嶺的設計師,這也是他們在中國的首秀。

 

 

整個茶馬古窖坐落在景邁山腳,擁有石質的外墻和自然的線條,大氣的空間切割構建出西方建筑的宏偉輪廓,同時又融合了東方傳統造景藝術,表現在與光呼應的月影閣、框景藝術的望峰臺,以及代表普洱茶湯色的各式原木與金屬,加上呼應景邁山林下茶的景觀布局,令整個建筑的氣質在古老與現代、信仰與科技之間搖擺,開啟了時空的邊界。身處其中,仿佛景邁山的先民于茶林深處,望見了一棟來自未來的圣殿。

 

茶馬古窖由種子窖、大圓茶窖和小圓茶窖3棟主要建筑組成,茶窖分別是3層、5層和7層,357這個數字,也是一塊普洱茶餅標準的克重。從空中俯視,大圓茶窖和小圓茶窖分別是一提七子餅,組合起來又是一個葫蘆的造型,葫蘆也是當地拉祜族人的吉祥紋樣,相傳拉祜族的祖先,就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。

 

 

整個建筑群將西方的集約化建筑優勢和美學,與東方建筑藝術、當地文化符號結合,不論對設計行業,還是對游客,都極富傳播性。將來,茶馬古窖在智能窖藏的功能之外,也一定會成為當地文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以美學來完成破圈。

 

成為話題,才能擁有未來

 

就像一開始的養云安縵,其實只是一次遷移撫州古寨、古樹的舉措,卻因安縵創始人阿德里安·澤查的加入,誕生了以明清時代贛派建筑為原型的全球最大安縵一樣。 茶馬古窖實質上只是一個普洱茶窖藏空間,卻隨著在景邁山一點一點深入挖掘、創新、鏈接,在嘗試為普洱茶、中國茶探索出一個新的可能。

 

隨著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博士、《胡潤百富》創始人胡潤先生等200位企業家、藝術家、領域學者成為茶馬古窖種子窖主,也為普洱茶的破圈進一步增加了聲量。

 

 

2023年12月,茶馬古窖與Designwire聯合舉辦了首屆“全球設計大師山峰論壇”,并落址“Designwire國際設計大師聯盟”。吸引了季裕棠、KHA、OKA、GS、PLA等一眾世界知名設計團隊為景邁留下“茶亭”建筑設計作品,并有多位設計大師成為茶馬古窖窖主。

 

 

Tatler覺得,隨著茶馬古窖的全面落成,會有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加入進來,他們在成為窖主的同時,也會將普洱茶作為相互交流的一個熱門話題,持續為茶文化傳播帶來素材。

這個情況所帶來的好處是:茶文化在保持原有傳統面貌的基礎上,與當代科技、美學、戲劇等結合,與時俱進,探索出一種更契合時代、更利于傳承的茶文化呈現,或許可以突破原有人群、地域、年齡的桎梏,進一步破圈,讓“茶回歸世界主場”成為一個肉眼可見的未來。